QuerySet对象与查询优化
一、QuerySet对象
Django的ORM中存在查询集的概念。
查询集,也称查询结果集,即QuerySet,表示从数据库中获取的对象集合。
当调用如下过滤器方法时,Django会返回查询集(与列表类似,但不是简单的列表):
all():返回所有数据。
filter():返回满足条件的数据。
exclude():返回满足条件之外的数据。
order_by():对结果进行排序。
查询集有诸多特性,我们来一一了解它们
1、可切片
可以使用Python 的切片语法来限制查询集记录的数目,它等同于SQL 的LIMIT 和OFFSET 子句 。
res = Book.objects.all()[:5] # limit 5
print(res) # <QuerySet [<Book: book1>, ..., <Book: book5>]>
res = Book.objects.all()[5:7] # LIMIT 2 OFFSET 5,偏移5所以从6开始,到7结束即limit 2
print(res) # <QuerySet [<Book: book6>, <Book: book7>]>
不支持负的索引(例如Book.objects.all()[-1])。
*强调:不能把QuerySet单纯地当成python中的列表,它们还是有区别的。*
2、可迭代
books = Book.objects.all()
for book in books:
print(book.name)
3、惰性查询
查询集 是惰性执行的 —— 创建查询集不会带来任何数据库的访问。你可以将过滤器保持一整天,直到查询集 需要求值时,Django 才会真正运行这个查询。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 # 不会查询数据库,终端也并无sql日志打印
print(query_res) # 此时才会查询数据库,在开启sql日志功能后,可以在终端看到执行的原生sql
for book in query_res:
print(book.name) # 此时会再次查询数据库
一般来说,只有在“请求”查询集 的结果时才会到数据库中去获取它们。当你确实需要结果时,查询集 通过访问数据库来求值
4、缓存机制
每个查询集都包含一个缓存来最小化对数据库的访问。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将让你编写最高效的代码。
在一个新创建的查询集中,缓存为空。
当我们首次对查询集进行求值时–同时发生数据库查询 ,Django 将查询的结果保存到查询集的缓存中并返回明确请求的结果。接下来对该查询集 的求值将重用缓存的结果。
请牢记这个缓存行为,因为对查询集使用不当的话,它会坑你的。
例如,下面的两条语句查出的都是所有的书籍,但是每条都创建了新的查询集,然后各自对各自的查询集求值,这存在两大问题
• 1、相同的数据库查询将执行两次,显然倍增了你的数据库负载。
• 2、还有可能两个结果列表并不包含相同的数据库记录,因为在两次请求期间有可能有Article被添加进来或删除掉。
print([book.name for book in Book.objects.all()])
print([book.price for book in Book.objects.all()])
为了避免上述问题,只需保存查询集并重新使用它,如下
# 1、先保存结果集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# 2、然后再对结果集进行求值
print([book.name for book in query_res]) # 首次对查询集求值,会查询数据库并缓存
print([book.price for book in query_res]) # 命中缓存,无需查询数据库
5、何时查询集不会被缓存?
1、只有在对查询集求值后才会缓存
如下操作都算是在对查询集求值,它们会使得全部的查询集被求值并填充到缓存中:
[book for book in query_res]
bool(query_res)
any_obj in query_res
list(query_res)
for obj in query_res:
print('哪怕只遍历一次,也算是对查询集求值了,会缓存Book.objects.all()的所有结果')
break
2、单纯的打印结果集不算是对查询集求值,所以不会被缓存,每次打印都会引发新的数据库查询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print(query_res) # 查询数据库
print(query_res) # 查询数据库
3、使用切片或索引来限制查询集也不算是对查询集求值,所以也不会被缓存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print(query_res[5]) # 查询数据库
print(query_res[3:5]) # 查询数据库
所以,我们可以先对查询集求值,缓存好数据之后再进行上述2和3的操作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123 in query_res # 对查询集求值,会查询数据库并缓存
print(query_res) # 命中缓存
print(query_res[5]) # 命中缓存
print(query_res[3:5]) # 命中缓存
6、exists()与iterator()方法
简单的使用if语句进行判断也会完全执行整个queryset并且把数据放入cache,如下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if query_res: # 查询数据库并缓存
print('ok')
print(query_res) # 命中缓存
若仅仅只需要判断是否存在数据,那么再把所有数据集合都查询回来缓存将会极大地降低效率,此时我们可以使用exists(),只拿回来一条来判断是否存在即可,需要拿所有,当然也不会缓存
query_res = Book.objects.all()
if query_res.exists(): # 查询数据库,但不缓存
# SELECT (1) AS `a` FROM `app01_book` LIMIT 1
print('ok')
print(query_res) # 无法命中任何缓存,需要再次查询数据库
当queryset非常巨大时,cache会成为问题。
处理成千上万的记录时,将它们一次装入内存是很浪费的。更糟糕的是,巨大的queryset可能会锁住系统 进程,让你的程序濒临崩溃。要避免在遍历数据的同时产生queryset cache,可以使用iterator()方法 来获取数据,iterator并不会产生缓存,处理完数据后就丢弃了,要想重新获取数据得重新拿到iterator(),如下所示。
books = Book.objects.all().iterator()
# iterator()可以一次只从数据库获取少量数据,这样可以节省内存
for obj in books:
print(obj.name)
#强调:再次遍历没有打印,因为迭代器已经在上一次遍历(next)到最后一次了,没得遍历了
for obj in books:
print(obj.name)
注意:使用iterator()方法来防止生成cache,意味着遍历同一个queryset时会重复执行查询。所以使用iterator()的时候要当心,确保你的代码在操作一个大的queryset时没有重复执行查询。
*总结:*
查看更多
111